一、保护区概况
敦煌西湖自然保护区位于甘肃省最西端,古阳关、玉门关以西,毗邻库姆塔格沙漠和新疆罗布泊,总面积6600平方公里,属于湿地生态系统、荒漠生态系统和野生动植物类型的大型自然保护区。
保护区戈壁荒漠广阔,但湿地汇集,湿地面积9.69万公顷,在我国内陆干旱地区极具典型性和代表性;荒 漠植被呈片状、带状分布,面积约16万公顷,其中胡杨林有1.02万公顷,森林覆盖率仅占10.4%。区内有野生种子植物102种,其中列入国家保护名录的有胡杨、裸果木、梭梭等6种;有野生动物196种,其中列入国家重点保护名录的有双峰野骆驼、普氏野马、鹅喉羚等33种。保护区湿地、荒漠植被镶嵌于库姆塔格沙漠东沿,构成了甘肃西部第一道生态屏障,发挥着阻挡库姆塔格沙漠蔓延、维护区域生物多样性、调节区域小气候、保障敦煌绿洲乃至甘肃河西走廊生态安全的巨大作用。
保护区始建于1992年,2003年经国务院批准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。管理局2005年成立以来,在国家重点项目和地方组织的大力支持下,致力于“三大生态系统”的抢救性保护与修复,建机构、强队伍、夯基础、依法治区,开展了严格的禁牧、禁采、禁矿封禁式保护措施,规范过境旅游线路道路、供水、供电等生产性活动,取得了湿地、森林、草地和野生动植物良性发展的业绩。截止目前,湿地萎缩势头得到基本遏制,林草面积有所扩大,林分质量明显提升,珍稀濒危野生动物种群数量显著增加,为构建敦煌西部绿色屏障、保持“原生态”,实现“生态无人区”、建成敦煌“后花园”目标做出了应有贡献。尤其是在中央和地方各级组织共同努力下,疏勒河保护区段2017年以来实现了季节性输水,形成2处较大的汇水湖,面积达近10平方公里,大面积消失湿地和沿河植被迅速恢复。与此同时,濒危物种保护成为特色,建成甘肃首个、我国第二个普氏野马放归基地和全国首个野骆驼放归基地,重点保护的珍稀濒危野骆驼、普氏野马成为敦煌旗舰物种;保护区被命名为甘肃省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和全省、全国林业科普基地,2012年获得省级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荣誉称号,2015年纳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敦煌世界地质公园之列。
二、近年来主要措施和成效
严格保护、全面封禁。敦煌西湖管理局隶属省林业和草原局管理,县处级建制,现有事业编制25人。建局初期,经过省级区划界定国家级生态公益林116万亩,纳入补偿范围的国家公益林100万亩。我局聘用护林员80名,建立了“三级管理、两级考核、以组巡护、责任到人”的巡查管护机制,区划6个大型管护区,建成4个标准化保护站,细化管护小组12个,制定了长、中、短线结合的巡护线路和“235”巡护制度,实现巡护工作经常化;累计清退羊、驴、牛等牲畜8000余只(头),取缔了所有勘探和采矿点,规范了过境旅游公路和周边部队、景区建设行为。坚持预防为主、打防结合的方针,严格执行出入境审批登记制度,在过境公路沿线设置围栏50多公里,封堵探险车辆通道路口20多处。近年来,建设远程视频监控瞭望塔和感应预警监控设施15套,信息化监控指挥平台3个,增建无线通讯系统4套,4个保护站实现了通路、通网、通讯“三通”目标;修建巡护道路170多公里,私入乱闯保护区的行为得到有效遏制,远距离、快速巡查管护能力得到提升;组建林政稽查大队,配备了执法人员、巡查车辆、通讯设备“三保障”。另外,省上成立省森林公安局敦煌西湖分局,现有公安干警编制20名,对依法查处非法入境盗挖甘草、盗猎和采矿、捡拾风凌石、勘探、探险穿越等林政案件、规范管理秩序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制保障力量。
治沙造林、提能增效。坚持“规模化封育、小区域治理”相结合的措施,先后实施了国家湿地保护与建设工程和封沙育林、森林植被恢复等项目,封造结合,开展保护湿地、抚育林草为目标的封育保护措施,湿地和草地退化区进行了割灌复壮、引水拦洪分流漫灌相结合的工程措施,累计封育重点天然植被小区6个,封育面积4.5万亩;平茬复壮退化湿地区灌草地4500亩;引水拦洪分流漫灌面积12万亩,成功完成沙化土地、退化湿地、重盐碱地补植补造胡杨林、梭梭林实验示范600余亩,荒漠森林呈现林分质量提高、湿地灌草总量快速增加态势。特别是今年春季以来,在疏勒河沿岸选择了3处胡杨林造林实验,植树5000多株,为规模化治沙造林、筑牢绿色屏障摸索了经验。
拯救物种、创建基地。为改善荒漠野生动物生存条件,维护饮水泉15处,创建野生动物自动化饮水点11个、投饲台11处,救助和放归鹅喉羚、荒漠猫、大天鹅、雕鸮等野生动物50多只,特别是野骆驼数量逐年增加,一次遇见最大种群个体数由2001年的13峰增加到2019年的55峰,较大驼群出现频次由少见呈现多见趋势,野骆驼活动区域向东扩展约30公里以上。2010年9月和2012年9月先后两次放归普氏野马28匹、野骆驼4峰,目前放归区普氏野马种群数量达到70匹,放归的野骆驼种群数量达到11峰,呈现快速增长趋势,建成甘肃首个、中国第二个普氏野马放归基地和中国首个野骆驼放归基地。
科研合作,动态监测。先后与中国林科院、中科院寒旱所、北京林业大学、兰州大学、省林科院、省地质环境监测院等12个省内外科研院所建立协作关系,开展了以湿地、沙漠、荒漠化、野生动植物和环境监测研究为主的监测研究项目,建成敦煌西湖湿地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、库姆塔格荒漠定位研究站敦煌站,培养了12名专业技术人员,组建了乙级资质的“敦煌西湖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队”,相继完成了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、森林资源连续清查、湿地普查等基础技术工作,建立了野生动物救护中心2处,自动气象监测站6座,湿地环境监测点4个,地下水位监测点和流堰水量观测点12个,植被固定监测样地50多个,省级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站1处,启动了公益林及森林资源效益监测,建立了资源档案和数据库,推进了林业数字化管理体系建设进程。
社区共建,携手共管。开展扶贫帮困、抗洪抢险、治沙造林、营建家园、环境整治,促进周边乡村经济社会建设,是管理局主要职责之一。连续多年投资2000多万元,在周边的阳关镇二墩村、龙勒村、寿昌村和阳关林场修建、改造引水渠30多公里,营建了500多亩胡杨林、3公里的防风固沙林带,关停机井3眼,推广节水滴灌示范园1000多亩,每年节约的灌溉用水约500万立方米排放到保护区。多年来,配合地方政府和水资源管理部门对“引哈济党”工程进行的考察、调研、监测工作,2012年国务院批准的《敦煌市水资源合理利用与生态保护综合规划》项目实施以来,党河、疏勒河下泄生态水于2017年秋季首次流入保护区达80多公里,恢复了2处消失已久的湖泊,疏勒河正在成为改变敦煌西湖湿地命运的补给水源,为拯救敦煌西湖湿地、筑牢敦煌生态屏障奠定了基础。
三、生态环境问题整改进展情况
“绿盾2017、2018”自然保护区监督检查专项行动开展以来,敦煌西湖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严格按照省林草局和酒泉市委、市政府安排部署,担负监管责任,聚焦突出问题,着力攻坚克难,强化督导检查,扎实推进全市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问题整改和生态修复工作,共自查清理出建设项目和生态环境问题24个,目前建设项目已完成整改11个,其中,通过县级验收11个,通过市级认定11个,未完成13个。